女人也同樣要跟隨耶穌|《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》中文版編輯對談

《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:重拾教會使命》(Recovering from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)與《聖經女性觀的形成:女性的從屬地位如何成為福音真理》(The Making of Biblical Womanhood在英文版出版後引起很多注意和討論,現在中文版終於與大家見面了。

本篇文章是對《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:重拾教會使命》中文版編輯的訪談,讓我們一起聽聽她如何介紹這本書吧。

問:可以介紹一下你自己,分享你怎麼接觸到這本書嗎?

答:大家好,我是恩道的編輯靜言,也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。

今年恩道出版了兩本關於兩性觀的書,我們最先接觸到的其實是另一本,《聖經女性觀的形成:女性的從屬地位如何成為福音真理》(以下簡稱《女性觀的形成》。最初是跨文翻譯機構的負責人Eddy聯繫我們,他們翻譯了這本書,希望和我們合作出版。我們看到這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議題,但也希望能夠從不同的視角去呈現給讀者,所以我們又找到了這本書《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:重拾教會使命》(以下簡稱《解開迷思》),兩本書的寫作角度和研究進路是不一樣的,可以使我們的反思和討論更豐富,更平衡。

《女性觀的形成》的作者貝絲·艾莉森·巴爾(Beth Allison Barr)是一位歷史學家,她通過文本分析和歷史研究來反思性別議題。而《解開迷思》的作者艾梅·伯德(Aimee Byrd),是以平信徒的身份寫作,她說自己從未想過成為一個作家,她只是教會中一個思考的女性平信徒,為教會中的女性寫作。

《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》作者:艾梅·伯德(Aimee Byrd)

問:這本書分成三部分,第一部分討論的是我們讀經的方式,作者強調聖經中女性的故事,不是只是寫給女性,而是給全教會,可不可以幫我們介紹一下?

答:這本書使用黃色牆紙來比喻教會中那些不易察覺的文化觀念,撕開牆紙的過程,就是解開迷思,回歸真相的過程。

作者指出,兩性觀的濾鏡影響了我們讀經的方式,比如說,今天市場上有很多以性別區分的靈修資源,這種做法背後傳達的觀念是:聖經是一部父權製作品,神的話語是以男性為中心,因此女性群體需要有適合她們的靈修資源,來幫助女性理解聖經。

作者舉的例子是ESV男性靈修聖經和女性靈修聖經,我們會看到,這兩本書中的靈修文章有著不同的主題,寫給男性的文章更多關乎領導力和主動性,寫給女性的文章則偏向軟弱和被動的狀態。這些不同的主題反映的是文化上的刻板印象。

而且,寫給男性的文章,作者都是男性,寫給女性的文章,作者既有男性也有女性。背後的潛台詞就是:男人不能從女性教師那裡學習,聖經是父權製作品,所以男人不需要女性的聲音。

但是,如果仔細閱讀聖經,我們會看到,聖經並不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文本,女性的聲音在聖經中是不可或缺的,聖經沒有男性版本和女性版本之分,男人和女人要讀同樣的經文。

作者從分析路得記開始,舉了很多例子,說明聖經中包含大量的女性文本,而且這些女性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,男人和女人一同見證和傳承信仰,無論男女,我們都要聆聽和學習同一本聖經,並向彼此宣講。

問:第一部分提到很多聖經中女性的故事,有沒有哪一個特別讓你印象深刻?

答:我印象深刻的是,在講路得記的時候,作者特別提到拿俄米作為信仰傳承者的作用。她失去丈夫和兒子,在生命最絕望的時刻經歷了神信實的愛,當她懷中抱著俄備得時,一定會給這個孫子講述神拯救她的故事。

俄備得就是大衛王的祖父,神的故事代代相傳,也必然塑造了大衛王的信心,因此,有人說「拿俄米的影響遍布整部詩篇」,大衛在患難中真摯的信心,就讓我們聯想到拿俄米,因為拿俄米正是在最黑暗的時刻遇見了神。

拿俄米把她的信心傳承給了大衛。她經歷神的拯救,也主動傳承信仰,因此我們才能在經文中讀到女性視角的故事,女性的聲音沒有被忽視,而是被聆聽,被記載下來,讓我們都可以從中學習。

問:第二部分討論到教會要重拾使命,這部分主要在回應美國一些關於男女角色的定義和教導,作者為什麼覺得教會需要重拾使命?

答:這部分開始,作者提到:互補主義為合乎聖經的男性和女性特質下了定義,這個定義強調男性的權柄和女性的順從,並且認為教會門徒訓練的目標,就是培育合乎聖經的男性和女性,反對所謂「性別模糊的門徒訓練」。

但作者認為,聖經沒有一處提到,所有女人要順從所有男人,女人的作用就是肯定男性的特質。實際上,我們每個人的目標都是成為基督的形象。男人和女人為著同一個使命蒙召,要追求同樣的美德。

教會如果按照互補主義進行門徒訓練,區分性別角色,那麼,女性的門徒訓練往往會在神學上比較淺薄,重點放在家庭領域。這導致很多渴望認識神和服侍神的女性,因為在教會中沒有機會受神學裝備,也沒有發揮貢獻的空間,就開始在教會外的事工機構服侍,因為她們在那裡可以學習,教導,發揮影響力。於是,事工機構開始承擔很多教會的職責。

但作者認為,事工機構雖然做了很多美好的工作,卻無法取代教會。「事工機構沒有敬拜宣召,沒有認罪,沒有赦免的確據,沒有洗禮,沒有聖餐,沒有祝禱,也不像教會受到長老團隊的監督」。而教會才是聖約群體,是基督的新婦,神呼召我們在教會中與他聯合,也彼此聯合。

門徒訓練應當在神的家中進行,神把大使命交給了教會,教會是基督的學校。教會需要重拾使命,讓男女共同接受教導,一同服侍,發出對等的聲音,這才是真正的互補主義。

問:你在教會有覺得教會很強調某個女性或男性角色嗎?

答:我所在的教會,是從一個福音機構的校園事工發展而來。這個福音機構不強調男女角色的區分,弟兄和姐妹都可以教導和帶領。當年有一批學生畢業後,就成立了一間教會,服侍的工人有事工機構的同工,還有曾經的學生領袖,教會或許也延續了這個校園事工機構的基因,在侍奉職責上,不區分男性和女性,每個人都接受同樣的門徒訓練,都可以教導,講道,帶領教會。

問:第三部分討論到要恢復每個信徒的責任,作者認為教會的弟兄姊妹對彼此有什麼責任?

答:互補主義的教會限制女性平信徒深入學習和教導,卻不會同樣限制男性平信徒。而在早期教會,使徒們以極大的勇氣和努力,去對抗當時的父權制文化,讓女人和男人一起敬拜,一起學習,共同服侍。

比如說,馬麗亞坐在耶穌腳前聽道,就是一件反文化的事,那個時代的拉比不會教導女性,女人是不可以參加妥拉學習的,但耶穌卻說,馬麗亞在他腳前聽道,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,是不能奪去的。馬麗亞必須學習他的話語。

再看看今天的教會,人們卻在限制女人的學習和服侍,忘記了女人也同樣要跟隨耶穌,並作出貢獻,她們的聲音不可或缺。

聖經中有大量經文談到信徒彼此之間的責任,這些經文並沒有區分性別,所有信徒都有責任彼此教導,彼此服侍,彼此相愛。

問:在你看來,對姊妹的服事設限制會對教會有什麼影響?

答:限制姐妹的服侍,會傳遞不符合聖經的性別觀,強化男女差異的刻板印象,讓我們偏離門徒訓練的目標,忽略女性的聲音和女性的貢獻。

這樣的做法是出於文化上的傳統,而不是來自聖經,基督的國度已經顛覆了文化模式。如果這樣做,我們就無法向世界傳遞基督國度的見證,就是基督使我們彼此合一、打破了文化造成的阻隔。

問:這本書哪些部分最觸動你?

答:最觸動我的是,跟隨作者的解讀,看到聖經中原來有這麼多值得細細閱讀的女性文本,女性不是故事中次要的角色,而是積極的信仰傳承者。她們的背景和身份各不相同,但都擁有對抗文化的勇氣,抓住神的應許,主動而有決心地信靠神。

聖經記載了她們的故事,沒有埋沒女性的聲音。比如,埃及法老下令殺死希伯來人的男嬰,有兩個接生婆,她們因為敬畏神,而選擇保持男嬰的性命,聖經沒有記載法老的名字,卻記下了接生婆的名字。摩西怎麼知道了她們的故事呢?一定是她們把故事講給了別人,流傳了下來。她們敬畏神,積極傳承信仰。這樣的女性還有很多很多。

想到聖經文本產生於父權制的背景,這一點就更讓我們驚訝。我們看到基督的國度帶來了怎樣的自由,真是一個新的創造,使男女共同聚集在神國度里,成為完整的群體,肩負同樣的榮耀和責任,一同作出貢獻。

《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:重拾教會使命》中文版由恩道出版社於2025年1月出版發行,歡迎選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