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術論文針對特定領域的同行或專家讀者,寫作有相對固定的套路和框架。書籍有更廣泛的受眾,需要有更強的可讀性,經過市場前景考量。
將論文轉化為書籍的關鍵是從學術思維轉向大眾傳播思維,視角從“展示研究成果”轉換為“讀者閱讀會有何收穫”。此過程需投入大量時間,同時需考慮邀請同行評審或專家推薦。出版社編輯通常參與此過程,提供專業建議和指導,在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尋求平衡,滿足更廣泛讀者的需求。
總體而言,從論文到書籍所需的修改通常如下:
結構調整
- 修改前言/序言/導論,或結論章節,為讀者提供適合閱讀的整體背景,以及全面總結與展望
- 重組章節,使內容有清晰的邏輯性和連貫性
內容增補
- 考慮目標讀者的知識背景,相應調整內容深度,補充背景信息和解釋性內容
- 補充案例研究或實例分析,或圖表、插圖等視覺元素,增進理解
- 增加與讀者產生共鳴或互動的元素
- 如有必要,提供補充資料和相應網站等配套資源
語言風格轉換
- 減少學術術語,使語言平實易懂
- 調整行文語氣,從純學術論證轉向更具敘事性和可讀性的表達
技術性修改
- 規範引用格式,修改標題層級體系
- 增加索引、參考文獻、附錄等輔助資料
- 處理引用材料的版權問題
市場化考量
- 優化書名和章節標題,提高吸引力
- 考慮添加讀者可能感興趣的延伸話題
- 增加推薦語和推廣文案